欲养民当自井田始,治民则教化刑罚倶不出于礼外。
二、天地之大德曰生 在《易传》看来,天地自然或宇宙的价值在于化生万物。这就是《易传》及其易学所提倡的,贤人君子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想。
如《系辞传》说:天地絪氲,万物化醇。这是顺乎天意得乎民心的。做到与时偕行,随时变易,与时间共同前进,时行则行,时止则止,动静不失其时,其道光明(艮卦《彖传》)。其恒卦《彖传》又云:日月得天而能久照,四时变化而能久成。如此,则可以损上益下,民悦无疆。
观其所恒,而天地之情可见矣。革卦上卦为泽为水,下卦为离为火,水壮则火灭,火大则水息,故曰水火相息。所以,只有三代先王遗留的典与则,才是孔子及其儒家学派建构经的文献基础,他们将这些典则整理为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,并强调这些典籍是先王的治世大法、恒常之道,故而称之为经。
但是,儒家特别强调其道统的来源十分悠久,故而将儒家经典与上古先王系统的关系做了进一步探讨。少昊、颛顼、高辛、唐、虞之书,谓之五典,言常道也。先秦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先王之道就是中道,如《论语·尧曰》记载说:尧曰:咨,尔舜!天之历数在尔躬。儒家将自己推崇的核心价值、授受谱系与整理三代文献结合起来,经孔子及其弟子整理后逐步成型的六经,即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的原典,就是承载儒家核心价值及其授受谱系的文献典籍。
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主要源于西周,记载了文王、周公的制礼作乐的重要文献。可见,在儒家产生以前的漫长历史中,就存在以中为核心价值的时代。
为了进一步说明六经原典是承载儒家之道的核心价值、体现儒家之道的授受谱系的文献典籍,我们例举其中的《尚书》,看它是如何体现儒家之道的核心价值和授受谱系的。至于夏商周之书,虽设教不伦,雅诰奥义,其归一揆,是故历代宝之,以为大训。荀子对先王之道的具体内容有诸多论述,他说:故尚贤使能,等贵贱,分亲疏,序长幼,此先王之道也。他赞扬周文王行仁政,关心人民的疾苦说:昔者文王之治岐也,耕者九一,仕者世禄,关市讥而不征,泽梁无禁,罪人不孥。
包犧氏没,神农氏作,斫木为耜,揉木为耒,耒耨之利,以教天下,盖取诸益。这样,儒家能够将中华文明的缘起与道统思想结合起来,丰富了儒家道统思想的价值内涵,强化了儒家道统在中华文明的核心地位。如孟子特别倡导仁义,同时认为仁义是先王留下来的王者之道。早期儒家孜孜不倦地追溯、阐发、倡导先王之道,这些道的思想内容是什么?应该说,三代先王在治理天下时,积累了包括礼乐制度、德治观念、中道方法在内的政治经验和思想文化,但是,早期儒家将其中的核心价值、思想精华概括为先王之道。
甚至作为家庭道德的孝悌也被归之于先王之道,譬如孟子说:尧舜之道,孝弟而已矣(《孟子·告子下》),将儒家孝悌之道也提升为先王之道。儒家传承的不仅仅是仁道、礼教等道德观念、治理方法,而是上古以来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体系。
并不是像古希腊的苏格拉底、柏拉图通过逻辑学、辩证法推演出一系列美德来,儒家倡导的这一些价值理念被称之为先王之道,它们呈现在历史长河中,是先王们以自己鲜活的历史过程和思想言行,来证明这些核心价值的必要性和合理性。在早期儒家诸子、传记典籍中,能够成为先王之道的内容,其实正是儒家许多重要的思想理念如仁义、民本、中庸的原始形态。
另一方面,儒家之道的核心价值具可以从这些文献中找到其中的思想来源,包括以德配天、重民思想、中道观念等等。这样,儒者所承继的乃是古代圣王的事业,传递的是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周公之道。虽辩,君子不听(《荀子·非相》)。孔子及其门人通过对上古先王们留下的文献典籍学习,获得了先王的政治、道德方面的王道思想和政治智慧,虞、夏、商、周先王的以德配天民为邦本等道德思想、政治理念,为儒家学派提供了一整套关于治理国家、平定天下的指导思想,奠定了儒家治学、讲学的思想基础。《尚书》所录,为虞、夏、商、周各代王室文献,涉及的先王包括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周公等先秦儒家经常谈到的上古圣王。这一段话包括宋儒道统论的三个基本要素:确立道统的核心思想(仁义)、追溯道统的人物谱系(尧舜文武)、整理道统的文献典籍(六经)。
以浅持博,以古持今,以一持万,苟仁义之类也。由孔安国的《尚书序》可以发现,虽然三坟、五典、八索、九丘等上世帝王遗书还不能够全部得到确实可靠的文献支持,但这确实体现出早期儒家的一个努力追求,就是希望将道统思想建立在上古文献的坚实基础之上。
宋儒通过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挖掘、激活,才逐渐建立、发展为一种道统论的系统思想。另一方面,儒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,他们开始打破学在官府的禁锢,是一批具有独立思想创造的学者,他们的思想均是所谓轴心文明哲学突破的表现。
文王发政施仁,必先斯四者。所以,我们会发现儒家与其他诸子的一个明显区别,道、墨、法各家学派的弟子们均是将本学派创始人的重要原创典籍称之为经,故而出现了由诸子撰写的《道德经》《墨经》《法经》等等。
从人物上已经涉及文明诞生初期的氏族部落首领包犧氏、神农氏和轩辕氏。孔子为了传承三代先王之道,通过整理、传记六经,建构了从伏羲、尧、舜到周公的传道脉络。他说:郁郁乎文哉,吾从周(《论语·子罕》),文王既没,文不在兹乎(《论语·八佾》),甚矣吾衰也!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(《论语·述而》),他心目中的周,也是一种礼教、德治的典范,而礼教、德治就是他的文化理想和政治理想。但是,这只是儒家道统思想的目的之一。
一方面,在中华轴心文明产生之前,有一个漫长而又早熟的前轴心文明,并且产生了能够代表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明。儒家所倡导的中庸、仁义、礼乐、民本等核心价值均渊源于这些文献典籍。
正如《孟子·离娄上》记载孔子的话说:孔子曰:‘道二:仁与不仁而已矣。在这一篇《系辞传》中,儒家极大拓展了自己的道统谱系,从时间上已经将道统追溯到结绳而为网罟的远古渔猎时代。
4司马迁指出,孔子以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教育弟子,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对经典的理解,故而有《书传》《礼记》等传记之学的出现,并且对儒家道统思想有进一步发挥。但是,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,诸子百家均将自己创造、倡导的思想理念归之于先王往圣。
现存的《尚书·大禹谟》中有接近的记载。所以,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明确阐述孟子道性善,言必称尧舜。在清华简《保训》中也有周文王临终授以中的记载。在独立表达自己思想见解的儒家子学著作中,或者是解释上古文献的传记之学中,儒家从来不会忘记将自己的学说归之于先王之道。
在传为孔子所作的《周易·系辞下传》中就有关于《易经》来源的论述: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,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就是说,王者的文化依据就是仁。
《论语·子路》记载:子曰:‘如有王者,必世而后仁。《尚书》是上古时期王室档案文献的汇编。
战国后期的荀子,也是一位推崇先王之道的儒家学者。《道德经》不仅仅具有关于道法自然的自然哲学,还有一套君人南面之术的政治哲学。
手机:18900000000 电话:010-12340000
邮件:123456@xx.com